盘锦校区国际化信息网
首页|关于我们|出国出境|校际合作|专家引智|国际化基金|国际会议|学生交流|外事简讯|资料下载|盘锦校区
 
当前位置: 首页>>国际化动态>>正文

2018暑期大工盘锦校区学子帝国理工学院访学录
2018-08-29 10:29     (阅读:)

2018年8月4日至8月24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的20名同学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访学交流。

第一周学校为大家安排了针对未来两周生产实习的理论知识讲解,为帮助同学们在未来更好地完成传质、传热等计算问题,在理论学习的一开始,Philips老师从化学过程开始细致讲解,帮助同学们迅速回忆起之前中学已经学过的简单化学问题并由浅及深地逐渐过渡到化工原理,同学们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平时看似非常复杂的化原问题,并且逐渐习惯了全英文的教学模式。第一周理论课程结束时,Philips老师还为同学准备了一套全英文试卷进行考核,并进行了课堂讲解。同时,学校还邀请到了能源方面的教授为同学们进行专题讲座。

第二周和第三周是在pilot plant进行生产实习,同学们根据P&ID流程图,进入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并分成小组在不同的楼层对图纸进行具体的了解并寻找图纸与实际流程的不同,激发了学习欲望并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们对于整体结构有了大概的了解后,负责各楼层的同学们用向其他楼层的同学讲解自己楼层的主要流程以及图纸与实际流程的差异。

而第三周则是忙碌又高产的一周,同学们在colin教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实习流程,从运行前的步骤设定到分析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部依靠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实习报告。

三周的访学交流转瞬即逝,交流接近尾声时,同学们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在不知不觉间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对于未来的学习提升了学习兴趣与自信。交流期间,同学们还参观了温莎城堡、巨石阵、牛津、剑桥等等,领略了英国的历史文化,体会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增加了阅历。

在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也对自己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付琦:来帝国理工已经两周多,慢慢开始适应上课的节奏了。第一次听全英文的授课还是很吃力,但是老师人都很nice!第一周,Philip带我们学习了传质、传热的基本理论,让我们对这部分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二周,来到了control room,在Colin的指导下,让我们对于pilot plant整个流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次项目还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感受英国的文化,我们参观了温莎城堡,巨石阵等。总之,在伦敦的这两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受益良多!

戴玉霖:来到伦敦,是一种新的的生活方式。刚开始在帝国理工的课堂我一头雾水,对于老师的讲解感到茫然,到现在两周后我已经适应课堂并且可以参与其中,新的学习方式让我收获颇丰,口语和听力也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这里的短暂生活更多的是对这座城市的赞叹,这是一座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有着丰富深厚的历史底蕴,许多上百年的建筑仍然随处可见。具有强烈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气氛,时尚和活力是这里的代名词。在伦敦感受到了特色的社会文化和别样的生活气息,很棒的一次体验。

李楠:现在已经是来英国的第三周了,第一周是理论学习,后两周是在pilot plant实习。几周的学习下来,印象最深的是英国的教学方式与国内不同,colin老师感觉更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大家一起讨论实验的操作步骤,这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过程很坎坷但很有趣。目前我们最新的进度已经到了了解各种仪表的原理,以及在工厂里自己开阀关阀解决各种警报问题,这让我们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了起来,受益匪浅。

李雪阳:第一周理论课的菲利普老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非常的细致,帮助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科林老师对于装置及零部件的介绍十分的有趣,能够亲自进入装置观察管路、检查仪表及阀门安装是否正确使我们增添了信心;最后几天的装置运行、数据收集和错误检查也让我们对装置的运行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通过这次去帝国理工学院的交流学习,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更多化原的知识、装置结构,而且体会到了英国的风土人情,知识和精神层面上都得到了丰富。

彭雨轩:转眼间三周的学习时间就要过去了,要说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并不能只算上课与实验的部分,最重要的是体会与眼界。异国他乡,总有种种不适应,但正是这种不适应,成为了这次经历的证据与证明。见识了伦敦塔桥与白金汉宫,我们便不仅局限于天坛和紫禁城;经历了现场操作和下车间,我们便踏出那洁白的象牙塔;欣赏了皇家歌剧院和美术馆,我们便懂得大陆彼岸同样有着绚丽而与众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为何要选择这次项目?

第一个最简单的原因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任恒宇:为期三周的帝国理工学习生活已经接近尾声,首先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老师们的耐心和热情,Philip和Colin在课程中都非常耐心细心地给我们讲解相关知识,同时给我们准备了很多相关资料,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后也经常与我们交流互动,不管是英语方面还是专业知识方面我觉得自己都有所收获;其次我认为能够在帝国理工学院中的pilot plant学习两周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能够切身实际的进入一个小型工厂操作不仅需要单纯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我们在实际环境中结合理论知识并实际操作的一种动手能力,而这正是我们平常学习生活中所缺乏的。

孙星浩:印象最深的就是Colin在考核任务交接能力的时候,在第一组同学出来之前通入了氮气和蒸汽,并让他们思考原因,他们并没有时间解释这些相对他们遇到的大问题很小的事情,所以刚好在五分钟交接时间结束之后就响起了过热警报,当时我们是手足无措的,然而在检查完阀门和指示仪表状态之后发现其实他只是改了总线那边传过来的信号造成了警报而已,这就体现了故障原因不总是出现在操作上,还有可能是仪器本身的问题,诸如此类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即使我们当场想不出故障原因,他也会循循善诱,对日后进入实际工况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思路拓展很有帮助。

胡颖:在校学习的时光没想到这么快就过去了。三周的时间,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帝国理工的老师们都充满耐心,积极地引导我们思考探索,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受益匪浅。

伦敦这座城市将繁华与闲适完美融合,任何一条小道边都能看到各家各户阳台或门窗前娇嫩的鲜花,古典别致的建筑风格也颇具风味。走进商业区,车水马龙,街道建筑又是一派大都市的现代感。“如果你厌倦了伦敦,就代表你厌倦了生活。”在伦敦的每一天,无论是休闲还是学习中,礼貌和蔼的英国人都让人觉得倍感舒适,再加上夏日蔚蓝的天空和夜晚清爽的气候,都必定是我今后最难忘的回忆。

丛伟光:三周的帝国理工交流很快就要结束了。在这三周里我们体验到了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从未感受过的全英语的专业授课,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初到英国对这些的不适应,到三周后的能比较熟练地与当地人交流,从初到英国上课时的云里雾里,到现在能够掌握老师的要点,这次英国之行,带给了我太多的收获。学习之余,我们一起去了温莎家族的城堡,去看了世界奇观之一的巨石阵,以及罗马统治时期的温泉小镇巴斯,领略了伦敦泰晤士河沿岸的风光这次访学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体会了不一样的文化,见识到了在国内可能无法见到的实验器材,我会将这次经历永远记在心里

李佳鑫:感谢学校给我这个平台领略充满魅力的英伦风光,开阔自己的眼界。起初这里全英的授课方式以及并没有学过的理论知识让我感到有些迷茫,但是在逐渐和学长学姐沟通下明白了原理,其中也有Colin老师耐心的指导,让我对帝国理工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曾经认为PID图是那么的复杂,但经过这三周后弄清原理并书写报告,这是一个有收获的过程。在这三周里发生了点点滴滴,体验到英国的食物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跟不一样的人进行交流,英国人的热情友好礼貌让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感。同时我最喜欢的还是英国的公园,那里的风景安静平和,草坪遍布着的鸽子和树荫下的松鼠,它们和整个景色融为一体,毫不惧人。通过这次三周的访学让我心中已经有一个目标和梦想,更加鼓励我一直努力前行,学习好英语,争取有朝一日能够以一个优秀的姿态再次走进英国。

张诗辰:第一周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本来就来自较低年级的我倍感吃力,但每天只有半天的上课时间给了我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通过对carbon capture pilot plant以及建造背景的大致了解,我们感受到了二氧化碳处理及储存的重要性,周末参观了温斯城堡、巨石阵、science,natural & history museum等,感受到了英国的历史文化软实力以及科技实力的雄厚。第二周对pilot plant内部构造分组针对不同楼层进行了细致的了解,找到了实际装置与设计图纸的不同并对工作原理进行了粗略了解,为第三周的实际操作做准备。周末又进行了泰晤士河游览,参观了泰晤士河沿岸的人文景观以及格林尼治天文台进一步为英国的科技实力所折服。第三周对pilot plant进行了实际操作,虽然状况频出但仍有惊无险的完成了全部操作

张美玉:来到英国不觉已过半月,感觉第一天晚上在H bar聊天的情景犹在昨日,本次的访学项目却已接近尾声。在这半个月中我见识了许多,而感受最深的就是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自己的英语听力和口语太弱,但经过在这里半月的学习和生活,在与人交流中也由一知半解到基本能完全get对方的意思。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还记得刚来的第一个周末,由于对英国的新奇在外闲逛错过了晚餐,想去超市对付对付却找了半天都未找到一个开放的超市。其实这是因为英国人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他们的户外活动尤为丰富,当我们在海德公园散步时,看到他们或全家出游,或环园跑步,这边的绿化特别好,可以看出英国人对自然和生态的保护。随处可见的松鼠和鸽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伦敦确实是一个生活质量相当高的城市。在summer school方面,很遗憾自己没能提前学习化原相关的知识,导致上课挺多都不能很好地掌握,但是却学习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Colin总是让我们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习新知,这能使我们更深入浅出地理解实验的一些理论原理。写到这里让我切实感到不虚此行,感谢这次与英伦的相遇~

姜涛:转眼间帝国理工之旅已经结束,在伦敦呆的三周让我感触颇多。刚来到伦敦时,Clive在宾馆LEE ABBEY与我们汇合,对伦敦做了详细的描述,之后大家一起去吃了午饭。第一周是由PHILIP教授授课,他讲授了一些有关化工原理的基础知识,以便于后两周的工厂实习,PHILIP非常热情,尽管有着语言方面的障碍,但他还是尽可能的让大家理解他所讲授的内容,周末大家一起去了巨石阵玩耍。第二周和第三周,我们都在工厂内学习,在第三周,我们亲自上阵,操控整个工艺流程,Colin教授为大家设置各种困难,大家一一克服,这种经历终生难忘。自己也从从最开始来到伦敦时的毫无头绪,到现在已经熟悉这座城市,这座大学;从第一次上全英语课程时的全程懵逼到现在基本跟得上老师的节奏;从不敢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到现在的表达流畅。收获颇多。

赵炎: 伦敦帝国理工之行接近尾声了,感觉这次出行,没有单纯参观的倦怠,也没有单纯实习的枯燥,而且两者相互结合。每周的周一到周四是学习的时间。第一周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由于语言的问题,起初听课是比较吃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习惯了讲课的节奏,慢慢习惯了这个国家的语言和说话方式。第二周我们对要学习的装置进行了参观与识别,在深入了解之后,更加认识到化工并不是那么枯燥的。第三周我们开始对装置进行操作了,由于一开始的不熟悉,警报频响,但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装置成功启动之后,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在学习之余,我们也了解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温莎城堡,巨石阵,罗马浴场,大英博物馆等等,都显示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参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觉得旅行和读书一样,我们读过的书确实不一定都能在以后的生活里用得上,我们走过的地方多年之后可能会忘记,但它们确确实实得都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和骨骼,陪伴我们的一生。

王欣宇:在出发前久久不能入睡,想到自己即将到达一个曾经无限向往的地方心中不免的激动,而真正到达这里开始生活学习的时候,才发现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刚开始的英文课程确实让我有些力不从心,那些原本中文里非常简单的知识变成英文又变得陌生起来,甚至一些东西在努力听懂之后才发现这原本是学过的。后面的实习由于有大量的实际操作和接近现场的东西确实很吸引人,让我发现我也很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可以说让我找到了认知世界中曾经让我最索然无味东西的兴趣点,这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经历。因为很多人不懂中文,所以被迫地要用英语和他们沟通,慢慢地自己的口语真的会有进步,而且对于自己的英语也更加自信了,此外伦敦里形形色色的路人他们不同肤色却又自信友好绅士的一面,也深深地影响了我,那里对于各种穿搭、肤色、外貌、口音的包容度让我惊讶,每个人都那么的自信从容优雅,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的不自信仅仅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仅此而已。中国人,中国学生,其实我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表现的更加活跃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努力地展现自我展现我们的国家。

陈思奥:时光飞逝,转眼间已经在伦敦生活三周了。回顾这三周,我们由刚到伦敦时的兴奋与好奇渐渐转为了习惯与平静。初到伦敦时,我们对交通路线一窍不通,出门只能靠手机导航,甚至连点菜都点不明白。而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像一个真正的Londoner一样,在晚饭后漫步于伦敦的街头,感受浓厚的英伦风情;在周末乘坐地铁和伦敦特有的红色巴士游览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是在和别人进行英语交流时也多了几分从容。在帝国理工的学习过程中,Philip和Colin两位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两位朋友。Philip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具体且细致,每次在LEE ABBEY碰面时总会耐心地问我们在pilot plant中有没有遇到问题,并表示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和他交流,这让我们非常感动。Colin是一个非常幽默的英伦绅士,他总能用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需要注意的重点。从他这里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作为一名工程师,我们必须时刻保有高度的责任感,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三周的时间过去,我们从对pilot plant一窍不通到现在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整个流程,这其中的进步是两周之前的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在操作的过程中我更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相信这次三周的访学之旅一定会对我今后的工程师生涯大有裨益。

黄俪嘉:今年夏天,十分有幸能参加帝国理工暑期学校的项目。通过这次项目,有机会去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亲身感受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实验室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第一周是理论课部分,帝国理工学院的老师带着我们学习了传质、传热的理论,为我们第二周进入实验室打下基础。这部分理论知识在学校有学习过,但由于第一次上全英文授课,最开始会有一部分听不懂,但是老师十分耐心,会放慢语速或者举例子让我们明白。第二周、第三周进入实验室进行模拟工厂操作——碳捕获,Colin老师带着我们从看PID图开始,认识各种装置、仪表、线路,与我们一起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帮助我们设计操作步骤。我们自己也亲自操作装置,中途会有警报提醒我们哪个地方出了问题,然后我们需要去找到并且处理。整个过程十分有趣,而且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还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并且在过程中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帝国理工院校还请了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前主席,Geoff Maitland教授为我们带来关于气候变化和未来能源的讲座,让我感受到作为化学工程师的骄傲和责任,也让我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这次经历让我收获到了很多,专业知识、现场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等等,真的很感谢这次项目。

唐晟杰:当我们到伦敦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时分了。伦敦给我的一个印象即是这里的文化。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汇聚于此,各种文化交织碰撞,形成了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是地铁和大巴。伦敦地铁,历史悠久,它线路多而复杂,站台多,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每天担负着巨大的人流量,是伦敦交通运输的支柱。而红色的伦敦大巴,是这里的另一道风景线。人们都知道,伦敦大巴大多数是双层的,这方便了人们在乘坐大巴的时候,能观赏到沿路的美丽风景。乘坐地铁后,我们来到了位于肯辛顿的Lee Abbey。我们在这里住宿,完成三周的学习和生活。初到帝国理工学院,就被这里深深的学术氛围以及先进的实验设施所惊叹。我们在帝国理工的课程分为三周,第一周的课程由Philip博士给我们讲解PILOT PLANT的理论基础,第二周的课程是Colin教授带我们实地考察pilot plant,让我们熟悉整个系统的运作,操作的安全事项,第三周是轮到我们自己对pilot plant进行过程操作的编写,再上手操作。不论是philip博士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是colin教授在pilot plant的言传身教,对我而言都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一段受益匪浅的学习过程。虽然我在pilot plant方面的学习没有达到跟同行的学长学姐一个高度,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钻研新东西,学会新方法,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一种习惯的养成。书面知识固然重要,贴近生活的实践亦不可缺少。把书面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才会发现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一个接着一个。当许多突发情况需要去应对时,我们就举一反三,运用理论知识合理的去解决它们。难能可贵的三周在伦敦的学习和生活结束了,才知道伦敦并没有经常下雨,才知道帝国理工也有这样一群在科研道路上刻苦钻研,砥砺前行的研究人员和学者。他们把经验传授给我们,把知识传达给我们,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再见帝国理工,希望我有一天能回到这里。

王群: 伦敦真大,在飞机降落之前得感叹;伦敦真富,到处都是豪车豪宅;伦敦真贵,坐趟地铁五十块,一顿鱼薯一百块;伦敦建筑很美,所有的建筑一定意义上都能体现艺术,所有的住宅都有自己的个性;伦敦的人很多,每个人都不一样,没人在乎你的想法,你是谁,你来干嘛,所有人都很礼貌,客气,乐于助人,一切合法的事情都不受拘束,自由,伦敦的人比国内的人自信的多,没有人愿意模仿,但是没有人鄙视模仿,陌生人见面也会打招呼,thanks sorry please,最经常听到的词;伦敦历史味很重,大部分东西都很老,但是,很好,英国人做事很慢,但是很精致;伦敦不是特别干净,地上很多烟头,和流浪汉;伦敦很多店,真的很多,但是很多东西很抢手,有的卖不到;伦敦很多公园,绿化很好,很多裸露的身体,大家对阳光的向往难以想象;伦敦气候很好,不冷不热,有时下雨,但是不大,不长;伦敦贫富差距很大,富人区,贫民区,中产区,都很清楚,差别也很大;伦敦很多动物,虫子,松鼠,鸭子,鸽子,没什么动物怕人,大概是因为游客太多了吧;伦敦没钱的话没什么好玩的,英国人把这改造的很好,很美,但是很现实,太人文;伦敦其实很少人伦敦音了,各种人来自各种地方,英国本土白人占得比例很小吧;伦敦是英国为数不多现代气息比较足的城市,大部分设备都是比较先进方便的,除了地铁,特别先进的东西,和老物件一比,特别有生活气息;伦敦人不会找运动场运动,街上经常有各种运动的人;伦敦养狗的人很多,很多人很闲,大概是太富了吧。第一周的课程高屋建瓴,不难,锻炼听力和口语,第一次全英文授课,老师Philip非常负责,虽然他也很困扰,没有办法把给大二的同学把知识讲得特别明白,主要是因为时间限制,人很和蔼,很喜欢聊天,对中国很关心,喜欢讨论社会现状,等等,后来开始到pilot plant上课了,colin的课很好,他很负责,我们能学到很多,今天操作了一个泵,一条环路,很简单,很多问题,很有收获。Colin很爱笑,很搞笑,很有耐心,也很累,非常优秀,专业也很强,懂太多知识,能从他那学到太多,只是两周太短,如果有更长时间,我希望能和他成为好朋友。我在国内大学没有见过colin这样的人。很难得。

短暂的三周弹指一挥,而对于参加的同学们而言却是一堂受益匪浅的选修课,我们也期待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的活动中,在语言、文化、课程中接受更多的挑战与自我突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勇敢的走出第一步,才能自信从容的迈出第二步!

关闭窗口

大连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盘锦市辽东湾新区大工路2号 邮编:124221 辽ICP备05001357号